患者刘阿姨是一位晚期肺腺癌患者,吃靶向药效果一直不错,肿瘤明显缩小。但最近半年,她发现骨头痛得厉害,检查一看,骨头上的肿瘤变大了,可奇怪的是,肺里的肿瘤和其他地方的病灶还挺稳定。肿瘤病院内科病院三病区副主任医师王云梅告诉她:这很可能是 “靶向药耐药” 了。李阿姨和家人都慌了,赶忙问:“耐药了是不是就没救了?是不是得马上换药?”
别慌!耐药不等于无路可走,但关键一步不能省——那就是重新“摸清敌情”!
王云梅副主任医师表示:在晚期靶向药治疗之前,很多患者会出现类似的病情,也就是身体的一处或某一处肿瘤出现了进展,而在全身的其他部位的肿瘤呢?都控制的很好,那么这种情况,肿瘤内科医生通常会怀疑,是出现了耐药的情况,其实按照我们国家的肺癌诊疗规范,每一次出现耐药之后,都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穿刺活检,同时利用活检的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并以基因检测状态制定用药方案。

为什么吃了那么久的药,突然不管用了?
王云梅副主任医师表示:靶向药就像“精确制导导弹”,专门打击癌细胞上特定的“靶子”(基因突变)。但癌细胞很狡猾,它们会“进化”!
可能“靶子”变了样:比如原本是EGFR突变(常见靶点),吃一代药有效,但吃着吃着,癌细胞又冒出个新突变叫“T790M”,原来的药就锁不住它了。
可能“另辟蹊径”了:癌细胞可能绕开了原来那条路,激活了其他信号通路(比如MET扩增)来生长。
可能“改头换面”:极少数情况下,肿瘤类型都变了,比如从肺腺癌变成了小细胞肺癌,那原来的靶向药自然失效。
李阿姨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身体大部分地方控制挺好,只有骨头进展。王云梅解释说,这提示很可能是部分耐药,癌细胞在局部“搞小动作”,这时候更要精准找出原因 ,而不是盲目换药。
摸清敌情的关键:穿刺活检 + 基因检测
每次怀疑耐药,医生都建议重新穿刺活检和基因检测。这两个检查为什么这么重要?已经做过检测为什么还要做呢?是不是过度治疗?面对李阿姨的疑问,王云梅副主任医师表示:
穿刺活检(取点肿瘤组织): 就像抓个“俘虏”来审问。看看进展部位的癌细胞还是不是原来的肺腺癌?有没有变成其他类型(比如小细胞癌),光看CT觉得其他地方没事,不代表进展部位的癌细胞没变异,必须 “抓现行” 。
基因检测(分析“俘虏”的基因): 就像破解癌细胞的“新密码”。看看到底是新冒出了哪个基因突变(比如T790M、MET扩增等)让药失效了。
检测可以用活检取出的组织做,如果实在取不到,也可以用血液做“液体活检”(查血液里的肿瘤DNA),但组织检测仍是金标准。
李阿姨听了医生建议,做了骨转移部位的穿刺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她确实出现了T790M突变!这下医生心里有底了——原来敌人是换了把“锁”。

知道了原因,才能选对“武器”
根据李阿姨的检测结果,医生果断给她换了 专门针对T790M的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换了药之后,她的骨痛逐渐缓解,复查也显示骨头上的病灶再次得到控制。
王云梅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大家: 千万不能因为着急,就跳过穿刺和检测直接换药。不搞清楚耐药机制,就像蒙着眼睛打仗。运气好可能换对药,运气不好不仅白花钱、白受罪,还可能耽误治疗甚至加速病情进展。
专家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