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肿瘤医院门诊三楼病理科,入眼的是洁白的墙壁上规规整整挂着的各种规范、流程和新技术介绍,其中,“肿瘤个性化治疗“
系列介绍,图文并茂,最引人注目,因为这是现代精准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省肿瘤医院近年来努力发展的方向 ,而要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显然是离不开被称作疾病诊断”金标准“的病理检查了,但确实现在很多人,包括患者都不知道病理科究竟是做什么的,这里有幸采访到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我省著名肿瘤病理学专家袁勇教授,为您“揭秘”病理科大夫们的工作。
病理学检查被称作疾病的“金标准”
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充当着
“法官”的角色,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都依靠病理诊断来确定。袁主任介绍说:“通俗地讲,病理医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诊断患者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就拿乳腺疾病为例,乳腺疾病大部分的患者是不能通过医生的第一级诊断(触诊)、第二级诊断(鉏靶、核磁共振)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就必须通过第三级(穿刺或者手术切除)的病理诊断,最后给予患者一个明确结果。”

小小病理切片意义非凡
一张优质的病理切片,需要经过固定、脱水、包埋等近几十道的程序才能最终成形,这个仅4μm厚度的切片,看起来毫不起眼,放在显微镜下,永远是红与蓝组成的繁杂图案,病理医生们多半时间需要坐在显微镜前
,观察它们,并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帮助患者准确判断出疾病。袁主任说:“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切片,除了能够判断病变的情况,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还能找出让病人患上癌症的驱动基因,方便进行靶向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来说,可以大大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病理科在省肿瘤医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袁勇主任的带领下,发展不断壮大,除了能够独立完成常规病理诊断、术中冰冻诊断及各项细胞学诊断外,成立了分子病理研究室,开展了肿瘤耐药基因检测以及乳腺癌、肺癌、食道癌、胃癌、宫颈癌、甲状腺癌、淋巴瘤及肝癌等的精准医疗靶向基因检测技术,其中,乳腺癌和胃癌HER2免疫组化室间质控(PQCC)检测技术通过国家卫计委评审,省内仅有两家医疗机构获此资格。
基层患者也能享受到的福利

坐在设在病理科内的“陕西省肿瘤病理远程会诊中心“,是我省唯一的肿瘤数字化切片会诊平台。病理科袁主任正在利用这台设备,分析一名基层患者的病理切片。大电子屏幕的左上方,切片的旁边贴着宝鸡一家医院的名字。“这是宝鸡的一名大夫传输过来会诊的,现在有十几家基层单位的病人通过这种方式会诊过。他们通过当地医院的数字化切片会诊平台,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把切片图像传过来,省去了患者的奔波之苦“袁勇主任说。
“终极诊断”不容出错 严谨永远第一
病理科的办公室,永远是一尘不染,几排显微镜,一群身着白衣的医生紧张忙碌着,有的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有的则是再次审核已经出具的病理报告。
“每一份报告都要反复的审核、校对,绝对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袁勇主任介绍说,现在病理科每年接受病理切片常规检查万余例,接受省内及周边省市的会诊病理两千多例,虽然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但病理科这些年来丝毫没有放松对病理报告的质量要求。
“病理报告不仅在手术中起决定作用,更是患者在后期用药、化疗等方面的指南。但因标本判断是比较主观的过程,为了保证精确,科室实施了“双签”制度,也就是说,一份标本,至少要有2名不同级别的医生来判断、签名,才能交到患者手中。同时,我们也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管理流程细致齐备,所有标本会保留15年,方便患者及家属查阅“本着这样严谨、井然有序的工作理念,病理科多年没有出现过一次大的诊断失误。
“病理医生培养周期很漫长,一般需要5年时间才能发初步病理报告,十年时间才能独立发病理报告,而且不像临床医生直接与病人接触,没有机会当面听患者说一声”谢谢“,而压力却一点不比临床医生少,为了避免”失误“,有些疑难的病例,可能要花费病理医生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时间”袁勇主任笑着说。“但随着社会、还有单位领导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关注不断增大,我们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给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技术和服务“。(文:柴丽 摄影:李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