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医院新闻 > 正文

用爱为患者撑起一片蓝天

来源:外联宣传部   编辑:   审核:   发布时间:2015-08-17   点击量:   作者:216

“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值不值得追求;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等待,但我知道你我的情谊像流星般永恒,值得我用一生去保留……”这是我的一位乳腺患者在今年中秋节发来的短信,当这条短信由她发给我时,其中的含义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责任感,满足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也为医院确立“求实创新,仁爱厚德”的办院理念而自豪。

1989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刚刚正式开诊一年的陕西省肿瘤医院。那时中医科有三名医生:他们分别是李顺山主任,金竹君医生和别香莲医生,仅有两间办公室。李主任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习,中医理论及实践功底深厚,当时正研究用中药防治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可能由于是第一个大学本科毕业到科里工作的医生,主任对我格外器重,安排我参与研制工作,“长安升白冲剂”经过唐都院中医科等多家单位的临床应用,证实了疗效,通过省级鉴定。随后又开始研发抗癌中药“人佛香”,并进行了临床前的实验研究的初步的临床实验。1996年4月,医院在当时的一病区划出13张病床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科,编制两名医生,由韩军博士任主任,正在一病区工作的我任住院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经常看到肿瘤这一顽疾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不幸,总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贫乏,也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学习创新,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1996年医院开始培养在职研究生,1997年我有幸到西安交通大学医院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经过在校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增强了临床科研意识。2006年,我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师从石远凯教授学习1年,浓郁的学术氛围,使我开阔了视野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研究经验。

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医生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善于和患者沟通的爱心,前不久,我收治了一位广泛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可不久,病情再度进展,生命危在旦夕。我查房时,他费力地看着我说:“虽然到了这个时候,我仍然要感谢医生和护士给我的帮助和照顾。”我看到了他眼里闪烁的泪花,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着。当天晚上他就去世了。事后,那天晚上值班的医生告诉我,患者临终前还在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大夫!”。还有什么能让我感到一个医生的价值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患者服务是无限的。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患者服务当中去,人生才会更加壮丽。随着我医治患者的增多,节日来临的时候总能收到患者发来的短信,这些问候就像是一股流淌不尽的清泉,让我不能停止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着我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裘法祖院士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21世纪肿瘤专业迅速发展,前沿知识层出不穷,肿瘤专科医生还要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在我看来,医生不仅要尽力为每一位肿瘤患者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还要关注医疗花费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毕竟,目前晚期肿瘤还不可治愈,帮助每一个家庭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去关爱患者的家人,让每一位晚期肿瘤患者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是肿瘤专科医生神圣的职责。

回顾这二十几年来,医院逐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科研及社会知名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为了给晚期肿瘤患者提供最新最好的治疗方法,我院已经加入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行列,由原来的单纯临床医疗向与临床研究并进的一流肿瘤专科医院迈进。我工作的中西医结合科也由原来的13张病床发展到今天拥有46张病床的病区,我自己也从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逐渐成长为肩负职责的主任医师和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一路走来,太多的感慨。但不论是个人能力的提高,还是医院旧貌换新颜,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那就是给肿瘤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坚强的支持的无限的安慰。

让每一位来陕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都能从“以人为本”的服务中感受到关爱,我们从事肿瘤事业的全体人员将永远用心、用情、用无私、用大爱无疆为患者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在这里祝愿我们的医院前程似锦,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姚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