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肿

乳腺病院

放疗医院

妇瘤病院

肿瘤内科病院

门急诊科

肿瘤外科手术平台

远程会诊中心

医技科室

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陕肿 > 肿瘤外科手术平台 > 腹部肿瘤外科 > 健康教育 > 正文

不容忽视的“息肉”

来源:普外科   编辑:柴丽   发布时间:2023-11-06   点击量:   作者:郭甲民

“医生,我这个息肉需要切除吗”,经常会听到病友家属或身边朋友问到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和大家聊聊这些我们身体多出来的“肉肉”。对于小小的“息肉”,有时切不可大意,因为它们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发觉,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是癌前病变。

什么是息肉呢?它是黏膜(包括胃黏膜、肠黏膜、胆囊黏膜等等)表面向外突出的赘生物,可带蒂或无蒂。临床上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等,这一类需要警惕,因为它很可能会恶变(>80%肠癌由腺瘤恶变而来);后者多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该类息肉恶变可能性很小,但如果不良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它们也会慢慢“变坏”。

息肉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最多见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等均会对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长期反复刺激导致局部黏膜腺体上皮过度增生而出现;其他少见病因如慢性病毒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因素等。

重点来了,如果体检发现息肉,该怎么办?其实,不同部位的息肉有着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腹部肿瘤外科常见的几种息肉。

胃息肉

常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诸如腹胀、返酸嗳气、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

分型:1.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抑酸药物有关,恶变率不到1%;2.增生性息肉:常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或萎缩性胃炎相关,恶变率在1%左右,息肉增大后癌变风险会增加;3.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恶变率可达40%。当然,以上分类需要胃镜取检病理诊断后方可明确。

处理措施:一般来说,胃息肉只要直径≥1cm,建议在胃镜下直接切除。另外需结合胃息肉的数量、病理类型、是否HP感染、是否服用抑酸药物等,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等综合分析后选择随访、内镜切除或手术切除。

肠息肉

肠息肉即结直肠息肉,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对于部分较大息肉者可出现便血、便秘、腹泻、大便习惯改变等。

分型:1.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易恶变。2.腺瘤性息肉(或肿瘤性息肉)有恶变风险,其中锯齿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恶变风险更高。具体来讲,符合以下任一标准,恶变危险性增高:a.个数≥3个者;b.直径≥1cm者;c.病理报告为“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或“锯齿状腺瘤”者。

处理措施:及早切除并送病检。对于部分病情复杂者,如息肉体积大或数量多而无法内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进行病检确诊后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胆囊息肉

大多数也无明显症状,常于超声检查时发现;少部分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且多在油腻饮食后出现。

分型:“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基本没有癌变的可能。同样,“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

处理措施:大部分直径<1cm的胆囊息肉,没有症状可定期复查。若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则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1.单发且直径>1cm者;2.复查体积较前增大者;3.合并有临床症状或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者;d.超声、CT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提示恶性可能者。

因此,对于短期内生长迅速,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组织学类型属于腺瘤型,广蒂宽基、多发性的息肉都应提高警惕,及早干预。总之,对于这些“深藏不露”“好坏难分”息肉,无需过度紧张。只要我们提高预防意识,规律生活,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并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息肉,应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作者简介: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